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徐博、孙玉波、杜宇)根据质检总局和商务部、工商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的要求,从7月1日起,食品、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化妆品9大类69种产品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
对种类、数量如此众多的产品加贴“电子身份证”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电子监管网实施情况如何,它的运作情况又是怎样,对于消费者、企业、商家又有咋样的意义?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电子监管码,一扫就知道。”电子监管码的这段公益广告词,展示了电子监管码制度消灭假冒伪劣,实现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和可追溯的重大功能。
原来,在预包装产品上印的企业名、产品商标、保质期、生产日期、检验合格证编号、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易被仿造者假冒。但被赋予电子监管码的产品就能做到识别真伪:有关部门通过覆盖全国的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络、数据信息库、呼叫支持中心、网上申报备案系统、网上监管码申领服务系统、网上查询系统、网上通报系统能做到对企业的实时动态监控。
目前,赋码产品已能实现在结账柜台自动免费查询,只要超市在收银台的POS上安装解码器,收银时要是遇到“假货”或是过期产品,收银系统会自动停止交易。
此外,电子监管码还有电话、网络和短信查询等多种方式。以电话查询为例,消费者把电子监管码下面的一组号码按要求输入,电子监管网数据库就可以告知这件产品的真实信息。如果系统查询信息异常,系统会自动把有关信息转给执法部门,执法部门会立即对这一些产品进行追溯和查处。
对消费者来说,电子监管网所包含的产品详情信息一目了然,真实可靠,而且通过电话查询、商场的查询终端和网上查询都是免费的,不会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对政府来说,电子监管网加强了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能力。
而对于生产企业和商家,质量专家、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郎志正认为,电子监管网的建设有利于生产企业及时掌握产品营销信息,快速发现产品假冒行为;同时有利于经销企业透明进货渠道,确保合格产品进店。
郎志正特别强调,在产品上贴“电子监管码”成本每件不超过0.02元;将监管码喷印在产品纸制标签上的成本每件为0.001元至0.002元;将监管码印刷在产品包装上的成本每件不超过0.005元。
他认为,电子监管码对企业赋码之初可能增加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但此种增加必将随着电子监管网对企业产品生产从产量到质量的最有效控制、帮企业实现以前没办法实现的管理效果而相对降低,最终为公司能够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郎志正表示,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实施将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对提升政府市场监管水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定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护名优产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企业和消费的人合法权益,建立诚信体系等具有非消极作用,为广大购买的人、企业、政府打造了一个共赢的平台。
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透露,截至2008年6月30日12时,入网企业已达58465家,22.5亿件产品赋码激活上市,部分特种药品也实施了电子监管网管理。因特殊原因确有困难不能及时赋码的,质检总局设定了过渡期——不允许超出2008年12月31日。
据悉,下一步,质检总局将按照强制推行与自愿入网相结合的原则,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对涉及安全类并实行行政许可的产品、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的产品实行强制入网。
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将以重点行业的规模以上大企业为推进重点,对涉及奥运会的食品生产企业全部入网。同时,质检总局将广泛深入企业,加强对入网企业的技术服务,帮助消除企业对电子监管网的误解,并加强对各级质检部门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
此外,质检总局还将通过种种形式加大对电子监管网的社会宣传,广泛普及电子监管码知识和电子监管网确定保证产品质量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引导消费者积极购买监管码产品和查询监管码。